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西班牙、德國,然後是比利時?

昨天在YouTube找到一段比利時安德烈治8歲以下比賽的精彩入球片段,很多人看了都like。再看看現在的比利時國家隊陣容,我發現竟然認得出大部份的球員。在不經不覺間,比利時突然成為了歐洲個大球會的兵工廠。究竟這個只曾經在1986年世界杯拿下殿軍便後無甚佳作的國家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很多球迷心中下屆世界杯的黑馬分子?

我在網上做了一些資料搜集,雖然有部分意見認為這只是巧合(就好像有不少國家都嘗試過有這麼的黃金一代,例如由費高、雷哥斯達率領的葡萄牙、以「雙特」為首的英格蘭等等,突然冒出一班質素很高的球員,之後卻無以為繼),但第一,我本人不相信有100%巧合這回事(雖然比利時的情況確是有點巧合,有點而已);第二,歸納網上所看到的,比利時的確在青訓下過一些功夫。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找到,有關比利時足球改革的資料。

「潮退是潮漲的開始」,比利時的改革路,就像德國一樣,始於國家足球隊的低潮(無獨有偶,令這兩個地方足總醒覺的,都是2000年歐洲國家杯)。作為主辦國之一,比利時在這次比賽的表現的確有愧於粉絲,三戰得三分提早出局,雖然比起德國的一分出局已是不錯。(說到德國,我發現兩國的改革內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關德國足球改革一文,請按這裡

全國統一足球風格

比利時足總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建立了一套「中央足球風格」。在足總跟各級球會合作下,比利時的所有年輕梯隊,包括代表隊和球會,都統一的採用4-3-3。雖然找不到更多的資料,但根據我估計,還有看看其他地方(例如德國在2000年的改革、澳洲、英格蘭和新加坡近年的改革),應該是有一套「中央足球天書」,列出「國家的打法」、各位置的職能、訓練方法等等以便各級教練跟隨。這個做法,根據一些意見,有助於國內每一個球員,無論是打什麼位置,都充分明白隊中每個人的職能和責任。

「決定力」凌駕一切

在眾多資料中都發現了一件事,就是比利時足總特別重視球員「做決定」(Decision-making)的能力。這也成為了選拔球員的第一原則。為此,全國的球探都由中央「再培訓」,好讓他們知道要從全國各地發掘怎樣的球員。他們相信,即使年輕球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暫時跟不上水平,只要他能夠展示良好的決定力,都是可造之材,因為技術和身體素質是比較容易透過訓練加強。

訓練方面,整個系統也是圍繞「決定」能力。訓練的重點在於「給球員機會自己解決球場上的問題」和「幫助球員找到最好的決定」。而其中一樣在比利時做教練的大忌就是「不停向球員發出指示,抹殺他們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個子小都有機會成功吧

另一特色就是各球會不會急於在球員14歲前為他們「定案」。這樣做是為了讓那些遲發展的球員(例如發育比較遲的)(Late-developers)有機會成熟,不至於把這些球員太早擠在系統之外。總之,就是把最多的球員留在「足球人口」中,讓每個人有志踢球的人都有機會發展。


對於比利時職業球隊來說,考慮到他們的財力,把錢投進青訓也是一門不錯生意。看看近年這些年輕比利時球員的轉會費,動輒過千萬鎊,可能每培養到一個能賣到英超的球員就足夠他們營運幾年(早年拜訪阿士東維拉時負責人告訴我他們青訓每年的開支大約二百萬鎊)。

2014時機到?

當然,我們看到的可能都是片面的情況,例如在網上就有報導說比利時足總在2005年投放了一千萬歐元建設一個國家足球中心而到了2011年還沒有完工(相對來說,雖然將軍澳訓練中心也拖了這麼多年,但錢還沒有扔出來,還算不錯吧),而職業球會間對於改革聯賽的意見分歧也十分激烈。

另外,比利時國家隊暫時也不見得受惠於這班黃金一代。球場上的不穩表現就好像為種種有關於球員間不和的傳聞背書。畢竟,有別於德國和西班牙的球員從很小就一起征戰,現在這一班比利時球員有很多都在中途離開了家園:夏薩特就是在法國長大;華美倫、丹比利和華湯根都在荷蘭打出名堂。

無可否認的是,比利時現在擁有的球員的確足夠令整個歐洲球壇羨慕(除了西班牙和德國吧),希望他們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帶給球迷一個驚喜!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隨時都在變的任務

最近剛接手了球隊年紀最小梯隊的訓練,球員都是12-13歲,大部分剛剛從7人比賽轉到11人比賽。頭幾課的訓練都十分吃力,主要原因是球員都還未能習慣競賽性的訓練-他們還停留在「興趣班」的階段。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每個動作都是獨立的:他們只想著眼前要完成的動作,完全沒有跟進。最常見的就是每次傳球後就站著,或防守失敗後就停止移動。

這種習慣,我相信,是源於他們之前學踢球時都參與了大量的「分割式」練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那些球員分成兩行,球員完成一個動作,譬如傳球或射門後就重新排隊等下一輪再做同一個動作的練習。這些練習雖然可以集中練習及完善一種動作,但其最大的敝處就是跟比賽沒有任何的聯繫。到球員要參與比賽時,他們就慣性的完成了一個動作後就「關機」,好像自己的工作已經完成,不再是比賽的一份子。

剛剛第二次讀完了已故荷蘭全能足球之父Rinus Michles(FIFA選出他為20世紀最佳教練)的著作《Team building》,當中他提到:「In modern football, players have to constantly take up new posi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ball, his teammates' positions and opponents' position (在現代足球中,每個球員都應持續地因應足球、隊友跟對手的位置調整自己所在的地方)。」簡單的一句話,其中包含的意義卻非中重要。

第一個重點是「持續地」。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每個球員在比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工作」的。我並沒有誇張,是每一分每一秒。足球比賽是流動的,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場比賽二十二個球員和足球都不動的;而只要有其中一樣東西移動的話,其他的球員都理應重新走到一個新的位置。

第二個重點是「根據什麼調整自己的位置」。Rinus Michels告訴我們是根據:

  1. 足球的位置
  2. 隊友的位置
  3. 對手的位置
這樣講其實很空泛,畢竟這些就是球場上面所有的東西啊!好了,就算我清楚知道以上所有人和足球的位置,那究竟我要走到哪裡呢?要令球員自己懂得回答這個問題並在球場上表現出來可算是每個教練其中一項終極任務(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高質練習),往後我們還會慢慢詳細解釋,但今天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先了解調整位置的目的。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遍:你在球場上的每一次決定、動作都應該有其目的。

在防守階段和攻轉守階段時我們調整位置的目的/任務可以是:
  • 阻擋對方把足球運前 (例如第一個相對方控球球員施壓的守衛)
  • 壓縮/保護空間 (例如在足球附近的球員,我們之前提過的「第二後衛」(Second defender))
  • 維持平衡 (例如不在足球附近球員,所謂的「第三後衛」(Third defender))
  • 緊盯對手Man-marking (例如防守角球時)
  • 主動壓迫 (在足球附近的所有球員)
  • 為守轉攻做好準備 (例如前鋒球員即使在己隊防守時都應準備接應解圍出來的球往哪裡)
而在進攻階段和守轉攻時,調整位置的目的/任務可以是:
  • 佔據空間 (例如邊線球員拉闊球場/球員後上接應穿越球)
  • 為自己製造空間 (例如假身,之前提過的Checking )
  • 為隊友製造空間 (例如所有的向前/斜線走位 Forward runs/diagonal runs)
  • 擾亂對方防守組織 (例如疊瓦式走位Overlapping)
  • 為足球提供「中轉站」(Outlet for circulation)(例如當己隊被對方壓迫時提供往後傳的中轉站)
  • 為攻轉守做好準備(例如進攻時最後的幾個後衛要預備隨時應付對方的解圍球/長傳)
(怎麼跟我們之前說防守原則、進攻原則講的那麼相似?當然,既然是「原則」,在球場上發生的所有事都一定跟它們有關。)

你會看到,每個球員因應足球、隊友和對手的位置,都會有各自的目的/任務,而這個目的/任務又會隨時隨著這些「東西」的移動而改變,從而要求你從新調整位置。因此,當有球員完成一個任務後(而比賽還在繼續)停了下來的話,他的球隊就變相少打一個人了:對方可不會因為你停下來而停止進攻/防守啊!

今次這個命題其實真的可以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往後再與大家一一詳細探討。但是,從今天起,你也可以想想隨著足球、隊友和對手的位置,究竟你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做自己的最佳二傳手- First touch

在頂級的比賽中,每個球員真正能接觸皮球的機會可能只有數十下,因此每一次觸球都十分重要而且難能可貴,必須非常珍惜。而當中經常被忽略的就是first touch-接應來球時把球控往哪裡。First touch的質素可以說是決定了一個球員能在足球路上走多遠的重要因素。一個擁有高質first touch的球員往往能夠把進攻時間大量壓縮(而令對方組織防守的時間大大減少),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觀乎古今球壇上令人聞風喪膽的進攻球員,他們的first touch都是他們賴以成功的利器。

在這裡我必須解釋一下:first touch大概可以分為兩種:1.球員在接應來求時只接觸球一次就把控球權交出:例如第一時間傳球、攻門、解圍;2.球員為了進行下一個動作,例如傳球、盤球或攻門而把來球控制到理想位置,就好像排球裡的二傳手一樣。今次在這裡我們要說的就是第二種。

當然,要做到頂級的first touch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球員本身擁有良好球感-把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來球控制到理想位置的能力。這無可否認需要一點天份,並非每個人都能夠達到最高境界。可是球感並非做出高質first touch的唯一條件-而其他條件都是在大家掌握之中的(如果你又看之前的posts並付諸實行~):

  1. 精神上的準備,清楚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行動
  2. 經常shoulder check,更新球場資訊,包括對手、隊友的位置和空間所在
  3. 根據情況調整body stance
如果你已經培養出這些良好習慣,那你已經擁有做出高質first touch的條件。餘下的就是了解first touch的用意。正如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在球場上的每一的動作都是有目的」,first touch亦然。我見過很多球員,無論當時情勢如何、他身在球場上何處,都慣性地把來球控停在腳下/身前,而且多數是以自己的strong foot把球控到自己面前。我並不是說把來球控停在腳下必然是最差的選擇,只是每一次決定把球控制到哪裡時,都應該根據之前幾個步驟收集回來的資訊而作出的。

在真正first touch前,你必須搞清楚以下兩點:

首先,你要清楚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一般的行動可能是是射門、短傳、長傳、盤球或暫時保護皮球。因應這些目的,皮球的理想位置和距離會有很大分別。

其次你應該問自己這個根本但常被忽略的問題:你必須先把皮球控制下來嗎?雖然first touch 有 'touch'這個字,但其根本的用意就是「把皮球控制到理想的位置而令你容易做出下一個行動」;如果當時來球速度、空間和你自己的body stance是配合的話,你可能只需要調整奔跑速度和角度,皮球就已經自然會溜到「理想位置」,根本不需要多此一舉去控球。這樣可以省卻很多時間,大大壓縮對手可用的時間。

當然,比賽中能讓你'no touch'控球的機會不會很多(所以更要把握!),更多的時候你會在受壓的情況下控球。這時候你必須把皮球重新導向(redirect the ball)-這就是你的first touch。

還記得我們說過,進攻無非就是壓縮時間和爭取空間。既然對方沒有給我們把時間壓縮的機會,我們就要找出空間。「空間」在進攻裡的重要性在於:如果你在一個空間裡(特別是在前場)控制到皮球的話,對方必須立刻調配球員來施壓-這表示對方的防守組織正在重新調整中,而這個調整的過程就是進攻的良機。要知道空間在哪裡,慣性shoulder check是不二的法門。優秀的球員對「空間」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往往知道要把皮球控制到對方不能立刻施壓的地方而且瞬間作出下一步出行動,瓦解對方的防守組織。最頂尖的球員能夠把對方的防守組織看得很通透,例如:如果緊逼自己的防守球員後面是沒有cover的話,那他們的first touch可能就直接把球控到敵衛身後的空間(熱刺的Gareth Bale就經常這樣做)。如果真的沒有空間可用,或當中牽涉的風險太大的話(譬如在中後場位置接應來球),最後一個選擇可能就是暫時保護皮球(以身體作保護『Shielding』/把球控制在腳下)或立刻把球傳出去。

對我來說,first touch是一個概念多於一種技術:每個球員去怎樣運用他的個人技術去first touch都不盡一樣。但如果細心觀察,無論是秀麗的還是沈實的,好的first touch 往往是撕破對手嚴密防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