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西班牙、德國,然後是比利時?

昨天在YouTube找到一段比利時安德烈治8歲以下比賽的精彩入球片段,很多人看了都like。再看看現在的比利時國家隊陣容,我發現竟然認得出大部份的球員。在不經不覺間,比利時突然成為了歐洲個大球會的兵工廠。究竟這個只曾經在1986年世界杯拿下殿軍便後無甚佳作的國家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很多球迷心中下屆世界杯的黑馬分子?

我在網上做了一些資料搜集,雖然有部分意見認為這只是巧合(就好像有不少國家都嘗試過有這麼的黃金一代,例如由費高、雷哥斯達率領的葡萄牙、以「雙特」為首的英格蘭等等,突然冒出一班質素很高的球員,之後卻無以為繼),但第一,我本人不相信有100%巧合這回事(雖然比利時的情況確是有點巧合,有點而已);第二,歸納網上所看到的,比利時的確在青訓下過一些功夫。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找到,有關比利時足球改革的資料。

「潮退是潮漲的開始」,比利時的改革路,就像德國一樣,始於國家足球隊的低潮(無獨有偶,令這兩個地方足總醒覺的,都是2000年歐洲國家杯)。作為主辦國之一,比利時在這次比賽的表現的確有愧於粉絲,三戰得三分提早出局,雖然比起德國的一分出局已是不錯。(說到德國,我發現兩國的改革內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關德國足球改革一文,請按這裡

全國統一足球風格

比利時足總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建立了一套「中央足球風格」。在足總跟各級球會合作下,比利時的所有年輕梯隊,包括代表隊和球會,都統一的採用4-3-3。雖然找不到更多的資料,但根據我估計,還有看看其他地方(例如德國在2000年的改革、澳洲、英格蘭和新加坡近年的改革),應該是有一套「中央足球天書」,列出「國家的打法」、各位置的職能、訓練方法等等以便各級教練跟隨。這個做法,根據一些意見,有助於國內每一個球員,無論是打什麼位置,都充分明白隊中每個人的職能和責任。

「決定力」凌駕一切

在眾多資料中都發現了一件事,就是比利時足總特別重視球員「做決定」(Decision-making)的能力。這也成為了選拔球員的第一原則。為此,全國的球探都由中央「再培訓」,好讓他們知道要從全國各地發掘怎樣的球員。他們相信,即使年輕球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暫時跟不上水平,只要他能夠展示良好的決定力,都是可造之材,因為技術和身體素質是比較容易透過訓練加強。

訓練方面,整個系統也是圍繞「決定」能力。訓練的重點在於「給球員機會自己解決球場上的問題」和「幫助球員找到最好的決定」。而其中一樣在比利時做教練的大忌就是「不停向球員發出指示,抹殺他們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個子小都有機會成功吧

另一特色就是各球會不會急於在球員14歲前為他們「定案」。這樣做是為了讓那些遲發展的球員(例如發育比較遲的)(Late-developers)有機會成熟,不至於把這些球員太早擠在系統之外。總之,就是把最多的球員留在「足球人口」中,讓每個人有志踢球的人都有機會發展。


對於比利時職業球隊來說,考慮到他們的財力,把錢投進青訓也是一門不錯生意。看看近年這些年輕比利時球員的轉會費,動輒過千萬鎊,可能每培養到一個能賣到英超的球員就足夠他們營運幾年(早年拜訪阿士東維拉時負責人告訴我他們青訓每年的開支大約二百萬鎊)。

2014時機到?

當然,我們看到的可能都是片面的情況,例如在網上就有報導說比利時足總在2005年投放了一千萬歐元建設一個國家足球中心而到了2011年還沒有完工(相對來說,雖然將軍澳訓練中心也拖了這麼多年,但錢還沒有扔出來,還算不錯吧),而職業球會間對於改革聯賽的意見分歧也十分激烈。

另外,比利時國家隊暫時也不見得受惠於這班黃金一代。球場上的不穩表現就好像為種種有關於球員間不和的傳聞背書。畢竟,有別於德國和西班牙的球員從很小就一起征戰,現在這一班比利時球員有很多都在中途離開了家園:夏薩特就是在法國長大;華美倫、丹比利和華湯根都在荷蘭打出名堂。

無可否認的是,比利時現在擁有的球員的確足夠令整個歐洲球壇羨慕(除了西班牙和德國吧),希望他們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帶給球迷一個驚喜!


1 則留言:

  1. 很有深度的文章,謝謝分享!我家人本身都有研究足球,後來發現有更多戶外活動可以玩,例如是需要 戰術裝備香港的war game。這令我發現除了足球之外,香港還有很多戶外活動玩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