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隨時都在變的任務

最近剛接手了球隊年紀最小梯隊的訓練,球員都是12-13歲,大部分剛剛從7人比賽轉到11人比賽。頭幾課的訓練都十分吃力,主要原因是球員都還未能習慣競賽性的訓練-他們還停留在「興趣班」的階段。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每個動作都是獨立的:他們只想著眼前要完成的動作,完全沒有跟進。最常見的就是每次傳球後就站著,或防守失敗後就停止移動。

這種習慣,我相信,是源於他們之前學踢球時都參與了大量的「分割式」練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那些球員分成兩行,球員完成一個動作,譬如傳球或射門後就重新排隊等下一輪再做同一個動作的練習。這些練習雖然可以集中練習及完善一種動作,但其最大的敝處就是跟比賽沒有任何的聯繫。到球員要參與比賽時,他們就慣性的完成了一個動作後就「關機」,好像自己的工作已經完成,不再是比賽的一份子。

剛剛第二次讀完了已故荷蘭全能足球之父Rinus Michles(FIFA選出他為20世紀最佳教練)的著作《Team building》,當中他提到:「In modern football, players have to constantly take up new posi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ball, his teammates' positions and opponents' position (在現代足球中,每個球員都應持續地因應足球、隊友跟對手的位置調整自己所在的地方)。」簡單的一句話,其中包含的意義卻非中重要。

第一個重點是「持續地」。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每個球員在比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工作」的。我並沒有誇張,是每一分每一秒。足球比賽是流動的,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場比賽二十二個球員和足球都不動的;而只要有其中一樣東西移動的話,其他的球員都理應重新走到一個新的位置。

第二個重點是「根據什麼調整自己的位置」。Rinus Michels告訴我們是根據:

  1. 足球的位置
  2. 隊友的位置
  3. 對手的位置
這樣講其實很空泛,畢竟這些就是球場上面所有的東西啊!好了,就算我清楚知道以上所有人和足球的位置,那究竟我要走到哪裡呢?要令球員自己懂得回答這個問題並在球場上表現出來可算是每個教練其中一項終極任務(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高質練習),往後我們還會慢慢詳細解釋,但今天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先了解調整位置的目的。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遍:你在球場上的每一次決定、動作都應該有其目的。

在防守階段和攻轉守階段時我們調整位置的目的/任務可以是:
  • 阻擋對方把足球運前 (例如第一個相對方控球球員施壓的守衛)
  • 壓縮/保護空間 (例如在足球附近的球員,我們之前提過的「第二後衛」(Second defender))
  • 維持平衡 (例如不在足球附近球員,所謂的「第三後衛」(Third defender))
  • 緊盯對手Man-marking (例如防守角球時)
  • 主動壓迫 (在足球附近的所有球員)
  • 為守轉攻做好準備 (例如前鋒球員即使在己隊防守時都應準備接應解圍出來的球往哪裡)
而在進攻階段和守轉攻時,調整位置的目的/任務可以是:
  • 佔據空間 (例如邊線球員拉闊球場/球員後上接應穿越球)
  • 為自己製造空間 (例如假身,之前提過的Checking )
  • 為隊友製造空間 (例如所有的向前/斜線走位 Forward runs/diagonal runs)
  • 擾亂對方防守組織 (例如疊瓦式走位Overlapping)
  • 為足球提供「中轉站」(Outlet for circulation)(例如當己隊被對方壓迫時提供往後傳的中轉站)
  • 為攻轉守做好準備(例如進攻時最後的幾個後衛要預備隨時應付對方的解圍球/長傳)
(怎麼跟我們之前說防守原則、進攻原則講的那麼相似?當然,既然是「原則」,在球場上發生的所有事都一定跟它們有關。)

你會看到,每個球員因應足球、隊友和對手的位置,都會有各自的目的/任務,而這個目的/任務又會隨時隨著這些「東西」的移動而改變,從而要求你從新調整位置。因此,當有球員完成一個任務後(而比賽還在繼續)停了下來的話,他的球隊就變相少打一個人了:對方可不會因為你停下來而停止進攻/防守啊!

今次這個命題其實真的可以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往後再與大家一一詳細探討。但是,從今天起,你也可以想想隨著足球、隊友和對手的位置,究竟你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