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進攻原則 1 - 盡用空間 Dispersal

進攻相對於防守是主動的。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說,就是要不斷的為對方防守帶來麻煩,製造問題,當對方無法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我們製造攻門機會的時候。留意我說的是攻門機會,能不能製造入球還需要看攻門球員的質素。當然,越多機會才可能有有更多入球,這只是機會率的問題。

還記得防守的其中一個要點是限制攻方用球的空間、賺取時間;相反,進攻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爭取最多的空間、壓縮時間。之前我們探討Compactness時就說過,數字上一個unit中的球員防守時平均要覆蓋14-20碼的橫向距離,所以防守時才需要球員間互相合作補位。面對同一樣的數據,進攻時我們就是要盡量「拉散」對方防守的緊密性,令防守球員之間的距離(橫向和直向)越遠越好。

最簡單的方法去達成這個目標就是球隊控球時(不厭其煩再次說清楚,「控球」是指球完全在己方球員的控制下而沒有即時的壓力),其他球員儘量佔領球場最大的空間(闊度與長度)。

先談一談闊度。隨便選一場英超或西甲的比賽看,都會常常看到進攻一方的邊線球員(閘位或翼鋒)會在建立進攻(Build-up)時站到差不多貼著邊線。理由非常簡單,就是要對方防守覆蓋整個球場的闊度從而破壞對方的緊密性。之前提過,防守時因應誰最接近球會被稱為第一後衛(First defender)而為他提供支援(Cover)的就是第二後衛(Second defender)。如果攻方的球員橫向距離很短的話,相對地對方要支援(Cover)的範圍就變得很小而且可以很快;相反,如果攻方完全利用球場的闊度,防守一方就要Cover更大的範圍而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對方防守偷走時間(記得我們說過時間是防守的朋友),大大增加防守一方從新組織防線或回防(Recover)的難度。

長度方面,把對方線與線之間的直向距離拉遠隊進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第一,也是要把對方的Recover距離盡量拉長而壓縮對方的時間。第二,有很多球隊都會安排一些技術好的球員利用對方線與線之間的空間接應傳球,英文稱為Dance between the lines(以後有機會可以詳細談談這種戰術),如果對方線與線之間的距離夠長的話,這種戰術會非常有殺傷力。

在這裡要提一下,每隊球隊實際執行「盡用空間」這進攻原則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大的分別:有些球隊可能會在Build-up時就已經安排球員佔領接近邊線的位置;有一些球隊則會刻意製造進攻上的不平衡(Imbalance),令對方防守時露出其中一邊大部份位置(稱為「弱邊」Weak side),再快速把進攻點(Point of attack)轉移到弱變。現在很風行的「內則翼鋒」(Inside-winger)就是這種戰術的產物:透過翼鋒往球場中間位置移動把對方的邊線防守球員帶到中間而給我們的邊線防守球員更大的空間參與進攻。但無論是哪種演繹,重點都是要盡用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